仲夏雨后,山城保康宛如一幅被雨水晕染开的水墨画。叶满园家庭农场的徐总升利配,手握一杯“明前”绿茶,目光越过远处云雾缠绕的千亩茶园。“这里负氧离子浓度达11000个/立方厘米,呼吸都像在喝矿泉水。”
好山好水产好茶,小小一片保康松针,承载着唐代贡茶的基因与荆楚茶文化的千年脉络。然而,这片茶园曾因缺乏抵押物,在每年最关键的采茶季屡屡陷入资金困境。“以前贷款要抵押房产,手续复杂不说,等批下来早就错过了鲜叶最佳采摘期。”徐总感慨道,直到“茶香贷”送来转机,“200万元纯信用贷款2天内就到了账,送来一场金融及时雨!”在湖北,这样因普惠金融创新而改写的创业故事,正在荆楚大地的田间地头、车间厂房不断上演。
日前,南方都市报社、湾财社携手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共同启动“中国普惠金融行”专题系列报道,呈现鲜活生动的普惠金融服务案例、模式,探索数字时代普惠金融创新路径,本期栏目将镜头对准湖北银行。
作为地方性法人银行,湖北银行直面“信用数据零散、抵质押物短缺、运营与风控成本高”等行业共性挑战,创新构建产品体系、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织就覆盖全省的普惠服务网络,让更多像徐总一样的小微企业主,实实在在触摸到金融服务的温度与速度。
掣肘:普惠金融的三重困境
湖北地处中部交通枢纽,凭借“九省通衢”的地理优势、丰富的高校人才资源和完善的高新技术产业链,在新发展阶段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在湖北打造中部“创新策源地”、加快建设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进程中,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数据显示,2024年湖北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3.94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5.7%;全省80%以上的科技创新成果来自民营领域,9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由民营企业培育。截至2024年底,全省民营经营主体达910.0万户,连续4年新增超百万户。
然而,长期以来,资金配置不优、融资渠道不畅等问题,成为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掣肘之一。
抵押依赖如同“紧箍咒”,束缚着轻资产市场主体的融资脚步。近几年,恩施州宣恩县李云的养猪场规模逐渐扩大,目前存栏约3000头,估计市值超600万元,却因缺乏传统抵押物,在扩大养殖规模时陷入资金困境。“要贷款就要有抵押,可养殖场、茶园这些资产,在传统信贷体系里根本不被认可。”李云的困惑道出了众多涉农主体的心声。科技型企业也面临类似难题,湖北华翔船舶附件有限公司就曾因“没有厂房土地抵押”,陷入无法加大科研投入的困境。
服务网络存在的“最后一公里”梗阻,让金融活水难以抵达基层。“深山农户”黄君深有感触,他所在的建始县长梁镇,位于鄂西南的武陵山深处,群山环绕,交通闭塞,当地百姓世代以务农、养殖为生,常因资金短缺而难以扩大生产。“过去贷款要往返县城银行网点五六趟,耗半个多月,还不一定能成。山路难走不说,银行流程太复杂,我们农民哪懂那么多手续。”
风险识别的“盲人摸象”困境,令“轻资产”企业在传统信贷模式中屡屡碰壁。孝感某新材料公司负责人周总就曾陷入这样的僵局:公司与供货商签订购销合同后,需垫付300多万元资金,可现有流动资金不足,想向银行贷款又缺乏足够抵押物。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周期短的特点,加之缺乏连续规范的财务记录和高质量信用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直接导致银行陷入“想贷却不敢贷”的僵局。
破局:从“抵押物”到“信用有价”
针对科技企业、中小企业和农民群体长期面临的融资难问题,湖北银行通过产品创新、服务下沉与科技赋能,挖掘信用价值,打破传统“抵押物崇拜”的桎梏。
在产品体系构建上,2025年,湖北率先推出三项信用价值贷款改革,破解上述三类群体的融资难题。湖北银行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多点发力推动三大“价值信用贷”产品落地。
知识价值信用贷:依托湖北省科技厅“智慧大脑”平台,从创新人才、研发投入等7个维度为全省28.5万家科技企业画像,按A-E五个等级授信,企业无需抵押即可获得最高1000万元信用贷款。如今,该产品在武汉“光谷”、襄阳“智谷”等创新高地多点开花,助力企业不断攀登技术高峰。湖北华翔船舶附件有限公司亦借此获得100万元支持。
商业价值信用贷:将纳税记录、市场口碑等“软实力”量化评分,构建起经营基础、经营能力、社会价值、创新能力的四维评价体系,适用于更多具备扎实经营基础和市场前景,但缺乏传统抵押物的中小微企业。上述孝感某新材料公司据此拿到200万元贷款。
两农信用价值贷:认可农民个人信用与农村资产价值。2025年4月,湖北省《农民个人信用价值和农村资产信用价值贷款试点办法》出台,湖北银行普惠金融部总经理陆晶晶介绍说,作为首批试点行,湖北银行创新升级“一县一品”系列产品,“茶香贷”“生猪贷”“民宿贷”及新设计的“水果贷”等纳入“两农”体系,并大幅优化流程。
在今年的春茶采摘季,保康县多家茶企通过“茶香贷”实现200万元纯信用贷款两天内到账。恩施州宣恩县养殖户李云亦凭借“生猪贷”获得50万元资金。据介绍,今年以来,湖北银行累计服务县域农户贷款近60亿元,县域涉农贷款规模超430亿元。
下沉:从银行网点到田间地头
为打通服务下沉梗阻,湖北银行织密基层服务网络,让金融服务触手可及。全行254家营业网点已实现市县全覆盖,每个网点配备普惠专营团队,“移动金融服务站”模式让客户经理携带终端深入田间地头,建始县的“深山农户”黄君体验到“当日申请、次日放款”的高效服务,解决了偏远地区金融服务可达性问题。
“我们的评价模型不仅分析‘冷数据’,也依赖‘热判断’,希望真正做到对中小微企业的精准‘滴灌’。湖北银行宜昌分行普惠金融部负责人关山介绍说,为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分行依托普惠专营团队,在宜昌设立20多个普惠金融乡镇服务站,曾有客户经理驱车往返10小时,只为掌握企业真实经营状况。
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更显温度。针对初创期企业“缺抵押、少信用”的困境,提供以政策性增信为主的“创业担保贷”等产品,助其破局起步;面向快速扩张的成长期企业,则基于其实际经营场景,设计了“流水快贷”“扫码贷”“政采e贷”“存货贷”“应收贷”“收储快贷”等灵活产品,匹配其流动资金需求;对于资产积累更丰厚的成熟期企业,则侧重盘活其固定资产价值,提供“抵押快贷”“房抵贷”及基于稳定纳税记录的“税易贷”等产品。在额度上,湖北银行产品体系实现了从5000元小额启动资金到1000万元较大规模融资的全覆盖,精准适配各阶段企业的资金需求。
智控:平衡风险提升服务质效
近年来,湖北银行在全省推广“3分钟申贷、0抵押0担保0人工干预、一键式提款”的“301”线上快贷模式,持续迭代升级小微信贷产品与系统。面对风险识别难题,湖北银行强化科技赋能,2024年8月,湖北银行新智慧小微系统投产上线。据介绍,该系统对接“湖北科创企业智慧大脑”“鄂融通”等省级数据平台,整合企业税务、专利、经营流水等多维信息,自动化生成客户画像。在黄石模具钢产业集群,湖北银行通过分析企业订单履约能力、行业信誉等数据,为鑫茂模具等企业精准授信200万元。“系统能自动识别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比人工评估更客观。”湖北银行普惠金融部总经理陆晶晶介绍,该系统使审批效率提升30%,智能流程节点精简40%,有效平衡了风险控制与服务效率。
赋能:从“单点放贷”到“生态共建”
湖北银行的创新不止于产品层面,更在于构建了“政银企”协同的普惠生态。在“两农信用价值贷”推广中,湖北银行与宣恩县农业农村局签署合作协议,政府提供风险补偿,银行负责产品落地,形成风险共担机制。这种模式让李云这样的养殖户获得贷款的同时,也降低了银行的风险顾虑。针对县域特色产业,湖北银行推出“一县一品”定制方案,实现金融服务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在安陆禽蛋产业带,客户经理绘制“产业分布图”“生产周期图”“资金需求图”,设计出与养殖周期匹配的“蛋鸡贷”,目前已投放超3000万元,支持养殖户引进自动化设备;在保康茶产业区,“茶香贷”根据采茶季特点,提供“随用随还”的灵活额度,帮助茶企及时收购鲜叶,避免季节性损失。
未来,湖北银行将持续深化普惠金融创新,核心围绕两大维度发力。
在科技维度,加速迭代“智慧小微”系统内核,深度拓展并直连多元数据源,强化大数据风控与AI决策应用,不断优化“301”模式的客户体验与市场竞争力,同步扩容线上化、场景化产品矩阵;在产品维度,全力攻坚“一县一品”全覆盖目标,确保2025年末完成全省103个县域特色产业产品全覆盖,并着力推动产品服务从单点支持向产业链全景覆盖延伸,构建起支撑区域特色产业生态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以科技与产品的双轮驱动实现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和普惠效能的持续跃升。
统筹:任先博
执行统筹:刘兰兰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管玉慧
设计:张博升利配
广瑞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