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侨城”)近日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同比腰斩50.8%至113.2亿元鸿满仓,归母净亏损飙升至28.7亿元,同比增亏18.1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这已是公司连续第四年处于净利润亏损状态,2022至2024年,华侨城累计亏损超260亿元,对公司经营形成了较大压力。一直以来,华侨城都执行着“文旅+地产”的业务模式。而从2025年的中报来看,这两个业务板块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旅游业务挑大梁
对于2025年上半年亏损的原因,华侨城在财报中表示主要是项目结转收入金额和毛利率较上年同期下降。
据财报披露鸿满仓,报告期内,华侨城累计实现签约销售面积60.7万平方米,签约销售金额94.9亿元。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在中指研究院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业绩排行榜中,华侨城排名第44位,较去年同期排名下滑了两位。
从分行业营收情况来看,上半年公司旅游综合业务实现营业收入81.65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比重达72.15%;房地产业务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0.76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比重为27.18%。需关注的是,上述两大业务上半年营收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其中房地产业务营收降幅尤为显著,同比大幅下滑73.51%,成为当期营收端的主要拖累项。
反观去年同期,房地产业务营业收入占比超过了五成。这意味着,公司上半年业务结构已发生明显调整,旅游综合业务的核心营收地位进一步巩固,成为拉动营收的主要动力,而房地产业务在总营收中的贡献占比则大幅收缩。
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2020-2024年,华侨城房地产业务板块毛利率分别为59.32%、21.36%、21.86%、18.87%和11.54%,2025年上半年房地产业务的毛利率进一步下滑至5.49%,盈利能力持续减弱。
项目获取维度方面,2025年上半年华侨城仅新增1宗土地储备鸿满仓,具体为重庆沙坪坝小龙坎项目,土地面积约1.8万平方米。
从当前土地储备整体情况来看,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剩余可开发建筑面积为1045.37万平方米,具体分布特征如下:其中,剩余可开发面积超50万平方米的城市包括西安、肇庆、茂名、合肥、襄阳、济南、太原等。综合来看,华侨城的土地储备主要集中于省会城市及普通地级市,土地储备整体能级偏低,这也意味着其未来项目去化及后续经营仍面临一定考验。
短期债务偿付压力
在财报中,华侨城明确提及当前经营面临的挑战:存货去化周期延长导致资金回收速度放缓,企业短期债务偿付压力显现。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总负债规模达2410.86亿元,其中流动负债1491.03亿元;短期债务占总债务比重为61.85%,超六成债务集中于短期,后续到期偿付节奏需重点关注。
不过,华侨城同时披露了多项积极应对举措及阶段性成效:一方面持续加大销售去化力度、强化现金流管控,报告期内实现经营性净现金流25.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53.9亿元;另一方面优化债务结构,截至6月末,公司有息负债总额1288.3亿元,其中中长期借款占比68.3%,平均融资成本降至3.5%,较年初下降11个基点。
财报还同步披露了房地产项目跟投的最新进展。截至2025年6月30日,华侨城已开展的跟投项目累计认购总额2.6亿元,占跟投项目资金峰值的0.3%;已有26个项目返还部分跟投本金,累计返还1.1亿元,3个项目完成跟投收益分配(金额576.0万元),且跟投参与主体未涉及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对比去年年末,2025年上半年无新增跟投项目,跟投本金返还额较去年末增加800万元。
对于下半年经营,华侨城提出明确规划:资金链保障方面,将通过积极差异化营销策略加速回款、推进存量资产盘活变现拓宽现金流来源,同时动态优化债务结构、强化收支现金流精准管理,多措并举确保经营稳健;核心业务发展方面,旅游业务将以“存量产品提升+增量项目拓展”双轮驱动增强核心竞争力,房地产业务则通过“资源优化+产品提升”协同发力,推动板块健康发展。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孙阳鸿满仓
广瑞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